近年来,从阳光玫瑰、车厘子到榴莲,越来越多“洋水果”走进中国,在本土化种植的路上越走越顺,不仅丰富了百姓餐桌,更变成不少地方的“土特产”,成为助推农民增收致富、乡村振兴的新动力。
水果生长,气候是关键。我国幅员辽阔,拥有多样的气候类型,这为进口水果的国产化栽培提供了可能。然而,“洋水果”在安家落户过程中如何避免“水土不服”?怎样提高产量和品质?这背后,需要精细化的气象数据与服务作为支撑。记者走进各地农业生产园区,一探“洋水果”种植气象服务。
提前把脉
北纬34°“阳光玫瑰”结出“金串串”
10月7日,正值葡萄成熟采摘期。在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万亩“阳光玫瑰”葡萄种植基地,种植大户刘志杰家的葡萄挂满枝头。“我种了47亩‘阳光玫瑰’,亩产能达5000斤,今年预计收入100多万元。”
往北不远处,是“新农人”刘国辉的葡萄园,他的32亩葡萄已进入盛果期,亩产较去年增加2000斤,毛收入可达90余万元。
“2013年,我们看外省引进日本‘阳光玫瑰’葡萄的效益不错,秦村这里半山半塬、光照强,应该也适宜葡萄生长。我们就跑到气象局寻求帮助,他们提供了近十年来的气候数据,分析了各类气象因素对葡萄种植的影响。”焦村镇秦村党支部书记庞新革说。
灵宝市气象局分析得出,“阳光玫瑰”葡萄果实成熟b2b发布网适宜温度约为28℃至32℃,灵宝地处北纬34.32°,温度适宜,有充足的光照条件,平均风速每秒0至5米,年均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,刚好满足葡萄生长的需求。
“气象专家这么一讲,我们就放心多了,开始小规模引种‘阳光玫瑰’葡萄苗木。”庞新革介绍,目前全村“阳光玫瑰”葡萄种植户已发展到60多户,总种植面积1100余亩。
在秦村葡萄园种植基地的小气候站里,温度、湿度、日照时数、土壤墒情、病虫害、葡萄长势等信息一目了然,实时为葡萄生产提供气象数据支撑。当地气象部门还为果农配备了果树植保无人机,用5G技术实现App平台操控,可实时了解葡萄长势、喷洒农药。
在气象服务的助力下,尝到甜头的不只有种植户,还有村里待业的留守人员。秦村葡萄种植面积大,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整形修剪、疏花疏果、果实套袋等管理工作,目前已带动周边300余人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。“有了气象数据支持,打枝、套袋、采摘等都能提前进行准备,果园今年比去年增产至少15%。”庞新革说。
“我们将继续以‘气象科技+农户+合作社’方式,扩大服务规模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。”灵宝市气象局局长范学林说。
精细服务
“新梅”带来乡村振兴“新希望”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光热资源丰富,水土呈碱性、富含微量元素,是孕育优质瓜果的天然温室。9月,在英吉沙县新梅生产基地,望着满园收获的新梅,基地负责人顾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在气象服务的帮助下,今年新梅总产量和总产值相较去年分别增加6.98万吨、10.47亿元。
自20世纪90年代起,新疆农业科学院就引入多个西梅品种。2010年,新疆生产的西梅接受良种审定,并正式更名为“新梅”。“喀什地区气候干旱,昼夜温差大,降水量少,这里种植的新梅品质好、产量高。”喀什地区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孟凡雪介绍,目前新梅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。
(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请读者仅做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)
